「凱因斯模型是什麼?」這個問題的答案,簡單來說,就是一個探討總需求如何影響經濟活動的模型。它強調當期實質可支配所得和實質消費支出之間的關係。當一個人可支配所得增加時,他們會增加消費支出,但增加的幅度會低於所得增加的幅度。這表示人們會將部分所得儲蓄起來。這個模型的核心概念是「邊際消費傾向」(MPC) 和「邊際儲蓄傾向」(MPS),它們分別代表著當可支配所得增加時,消費支出和儲蓄增加的比例。理解 MPC 和 MPS 對於理解凱因斯模型至關重要,因為它們決定了消費支出的變化如何影響整體經濟活動。
凱因斯模型的核心概念
凱因斯模型的核心概念在於「當期實質可支配所得」與「實質消費支出」之間的關係。簡單來說,當一個人的當期實質可支配所得增加時,他的實質消費支出也會跟著增加,但增加的幅度會低於可支配所得增加的幅度。這表示,當人們的收入增加時,他們並不會把所有額外的收入都拿來消費,而是會將一部分儲蓄起來。這種現象可以用「邊際消費傾向」 (MPC) 和「邊際儲蓄傾向」 (MPS) 來解釋。
邊際消費傾向 (MPC) 代表當可支配所得增加時,消費支出增加的比例。例如,如果一個人的可支配所得增加了 100 元,而他的消費支出增加了 70 元,那麼他的 MPC 就等於 0.7。這表示他會將 70% 的額外收入用於消費,而將 30% 的額外收入儲蓄起來。
邊際儲蓄傾向 (MPS) 代表當可支配所得增加時,儲蓄增加的比例。在上面的例子中,MPS 就等於 0.3。MPC 和 MPS 之和總是等於 1,因為額外的收入要么用於消費,要么用於儲蓄。
MPC 和 MPS 的大小會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例如收入水平、財富、消費者的信心和利率等。一般來說,收入水平較低的人的 MPC 會比較高,因為他們需要將大部分收入用於滿足基本需求。而收入水平較高的人的 MPC 會比較低,因為他們已經滿足了基本需求,因此會將更多收入儲蓄起來。
理解 MPC 和 MPS 的關係對於理解凱因斯模型至關重要,因為它們決定了消費支出的變化如何影響經濟活動。當 MPC 較高時,消費支出對收入變化的反應會比較敏感,因此經濟活動會更容易受到衝擊。反之,當 MPS 較高時,消費支出對收入變化的反應會比較遲鈍,因此經濟活動會比較穩定。
凱因斯模型是什麼?結論
總而言之,凱因斯模型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強而有力的框架來理解總需求如何影響經濟活動。它強調了當期實質可支配所得與實質消費支出之間的關係,並引入了「邊際消費傾向」(MPC) 和「邊際儲蓄傾向」(MPS) 的概念,以解釋消費支出變化如何影響整體經濟活動。理解 MPC 和 MPS 的關係,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不同政策措施如何影響經濟的運作,例如政府支出增加或稅收減少可能會如何刺激消費,進而帶動經濟增長。當然,凱因斯模型只是理解經濟現象的一個工具,它並不能解釋所有經濟問題。但透過了解這個模型,我們可以更清晰地思考經濟政策的效應,並為更明智的經濟決策提供依據。
凱因斯模型是什麼? 常見問題快速FAQ
1. 凱因斯模型的核心概念是什麼?
凱因斯模型的核心概念在於「當期實質可支配所得」與「實質消費支出」之間的關係。簡單來說,當一個人的當期實質可支配所得增加時,他的實質消費支出也會跟著增加,但增加的幅度會低於可支配所得增加的幅度。這表示,當人們的收入增加時,他們並不會把所有額外的收入都拿來消費,而是會將一部分儲蓄起來。
2. 「邊際消費傾向」 (MPC) 和「邊際儲蓄傾向」 (MPS) 是什麼?
「邊際消費傾向」 (MPC) 代表當可支配所得增加時,消費支出增加的比例。而「邊際儲蓄傾向」 (MPS) 代表當可支配所得增加時,儲蓄增加的比例。MPC 和 MPS 之和總是等於 1,因為額外的收入要么用於消費,要么用於儲蓄。
3. MPC 和 MPS 對經濟活動有什麼影響?
MPC 和 MPS 的大小會影響消費支出對收入變化的反應程度,進而影響經濟活動的穩定性。當 MPC 較高時,消費支出對收入變化的反應會比較敏感,因此經濟活動會更容易受到衝擊。反之,當 MPS 較高時,消費支出對收入變化的反應會比較遲鈍,因此經濟活動會比較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