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化學大廠東聯化學近期在綠色能源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研發將二氧化碳轉化為類固態鋰電池材料的技術,並獲得經濟部A+企業創新研發淬鍊計畫補助1.14億元。此項研發計畫預計衍生投資逾3.8億元,展現台灣在電動車產業的技術優勢。
隨著全球減碳趨勢以及電動車需求的日益增加,鋰電池市場持續蓬勃發展。根據預測,2030年鋰電池產能將達到2000GWh,其中電解液需求將達286萬噸。高純度電池級電解液和類固態電解質技術成為鋰電池產業發展的關鍵,而東聯化學的創新技術正能滿足這些需求。
東聯化學將捕捉的二氧化碳合成EC(碳酸乙烯酯)、DMC(碳酸二甲酯)等鋰電池電解液,並與工研院共同開發類固態電解質的前瞻技術。此項技術不僅能強化鋰電池壽命及安全性,更預估可達到約12萬噸的減碳效益。
經濟部產業技術司表示,東聯化學的研發計畫通過了A+企業創新研發淬鍊計畫的決審會議,預期將創造逾25億元的產值。技術司強調,東聯化學的創新技術不僅符合減碳趨勢,也展現了台灣在鋰電池產業的研發實力,有助於提升台灣在國際電動車市場的競爭力。
東聯化學研發計畫總經費為3億元,其中補助款1億1400萬元。除了預計衍生投資逾3.8億元外,此項技術的減碳效益也值得關注,預估可達到約12萬噸的減碳效益。
東聯化學研發的二氧化碳轉化技術,不僅可應用於鋰電池,也具有減碳效益,展現其綠色科技的貢獻。此項技術也代表台灣在鋰電池產業的研發實力,有助於提升台灣在國際電動車市場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