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七大AI伺服器代工廠,包括鴻海、廣達、緯創、緯穎、英業達、仁寶及和碩,正積極響應美國政府的招商,計劃將生產線部分移往美國,這項時效性極高的消息,預計將在5月10日前有廠商宣布加碼投資美國,掀起一股台灣科技產業赴美設廠的熱潮。
此舉主要源於過去川普政府時期的關稅戰,迫使台灣代工廠積極尋求生產基地多元化,以降低成本和風險。 此外,美國AI產業的蓬勃發展及政府積極招商,例如「星門計畫」及打造「德州版竹科」,也成為吸引台灣廠商投資的重要因素。 電電公會理事長李詩欽表示:「台灣資通訊產業在美國的投資,遠低於在美國市場的市占率,2025年一定要達到很高的投資額,讓川普政府重新定位台灣與美國合作的雄心與積極度。」
電電公會於2月10日已與德州州長艾伯特會面,討論AI伺服器產能移轉相關議題。德州政府積極提供誘因吸引投資,讓台灣廠商更願意將生產基地從墨西哥轉移至德州。 目前,部分廠商已在美國加州及田納西州設廠,但產能規模不足以應付未來AI產業大幅成長的需求。因此,此次投資將大幅擴大產能。
業界初步估計,在德州取得土地與廠房成本至少需20億美元,而一座新廠的投資金額約在30億美元至50億美元之間。若七大代工廠皆有新的美國布局,這波投資金額將高達數千億元,對台灣經濟及美台經貿關係都將產生重大影響。
- 關鍵一:應對關稅風險: 過去的關稅戰讓台灣業者意識到分散風險的重要性,美國成為重要的備選方案。
- 關鍵二:美國AI產業蓬勃發展: 美國積極發展AI產業,並提供優惠政策吸引外資,讓台灣廠商看見巨大的市場潛力。
- 關鍵三:德州政府積極招商: 德州政府的積極招商,以及「星門計畫」等政策,提供了有利的投資環境。
- 關鍵四:產能擴張需求: 現有美國廠房規模不足以應付未來AI產業的快速成長,需要更大規模的投資。
除了電電公會理事長的說明外,部分廠商也公開回應了相關訊息。例如,廣達表示將在加州與田納西州擴產;緯穎則表示不排除各種產能調配和生產據點多元化的選項;英業達總經理蔡枝安先前曾表示已考察過幾個美國設廠地點,德州是可能的落腳點;仁寶也考慮在北美設置生產基地,德州是首選。而鴻海與和碩則尚未對赴美考察一事做出回應。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ODM廠目前在美墨的生產僅占不到15%,這也意味著此次投資將大幅提升台灣廠商在美國的生產占比。 此舉不僅是台灣科技產業的重大發展,也將進一步深化美台之間的經貿合作關係。 這項即時報導將持續追蹤後續發展,並為讀者帶來最新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