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近七年的環評審查,協和電廠更新改建案終於在2025年2月26日獲得通過。然而,即使第一部新燃氣機組預計於2032年夏天前上線,台灣的電力供應仍將面臨嚴峻挑戰,預估缺口將超過300萬瓩。
台電董事長曾文生以「已經可以讓孩子從出生到上小學」來形容環評延宕的時間之長,並以「穿著半邊衣服、改半邊衣服」比喻機組更新的困境。他強調,儘管協和電廠環評過關,但台電的挑戰仍然存在。
台電總經理王耀庭則詳細說明了2025年北東電網的用電需求與缺口情況。根據數據顯示,2025年北東電網預估用電需求將達到600萬瓩,而和平電廠剩餘電力僅有130萬瓩,北西區能融通容量為420萬瓩,導致缺口高達470萬瓩。考量每年約3%的用電成長率(增加18萬瓩),即使協和電廠新機組於2032年上線,供電缺口仍將超過300萬瓩。
此次環評審查過程並非一帆風順。環評委員考量民眾提出的協和電廠土壤污染事證,要求台電積極處理後才予以通過。這也凸顯了在電力開發過程中,環保考量與民眾參與的重要性。
協和電廠更新改建計畫旨在將原有的四部老舊燃油機組改建為兩部燃氣機組,並配合附近興建的天然氣接收站(四接),以滿足北北基地區日益增長的電力需求。 曾文生也提及,台灣近年來電力開發主要依靠既有電廠的更新改建,再生能源發展雖有進展,但新電廠開發有限,凸顯台灣電力供應結構的挑戰。
為應對短期供電缺口,台電表示將透過增加儲能設施、提升電網輸送能力等措施來因應。然而,長期而言,台灣仍需積極發展多元電力來源,才能有效解決電力供應的長期挑戰。台電也提到其在地熱開發上的努力,展現其尋求多元電力來源的策略。
- 關鍵數據:2025年北東電網預估缺口470萬瓩,2032年預估缺口逾300萬瓩。
- 環評通過:協和電廠更新改建案環評於2025年2月26日通過。
- 時效性:此為近期重大電力議題,直接影響台灣民眾生活。
- 民眾參與:環評審查過程中,民眾提出的土壤污染事證影響了審查結果。
- 長期挑戰:即使新機組上線,台灣仍面臨長期的電力供應挑戰。
這起事件再次突顯台灣電力供需的緊張關係,以及在兼顧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挑戰。 未來政府及台電如何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發展,以及完善電網建設,將是解決此長期電力供應問題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