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政府時期大力推動的「美國製造」政策,本意是將製造業回流美國,振興本土經濟。然而,這項政策對台灣電子業代工廠而言,卻並非全然利好。 近期觀察顯示,儘管部分廠商嘗試響應,但實際赴美設廠的困境重重,讓許多企業望而卻步。這篇文章將深入探討台灣電子代工廠在美國設廠所面臨的四大難題,並以2025年2月19日的最新情勢為背景,分析其對台灣電子產業的潛在影響。
事實上,美國消費性電子產品製造商早已將生產線大量外移至成本較低的國家,例如中國大陸、墨西哥及東南亞地區(如越南)。美國本土缺乏成熟的消費性電子產品供應鏈,這正是台灣電子業代工廠赴美設廠的首要挑戰。
- 高昂的人力成本:相較於中國大陸、東南亞等地區,美國的人力成本顯著偏高,大幅增加生產成本,這對以價格競爭為主的代工產業來說,是難以承受的負擔。
- 技術工人短缺:美國缺乏足夠的具備相關技術的工人,這使得台灣電子業代工廠必須投入額外資源進行員工培訓,或從其他地區調派熟練技工,進一步增加成本及營運複雜度。
- 不成熟的供應鏈:美國本土的電子產品供應鏈遠不如亞洲地區完善,零組件採購和物流運輸的效率較低,這將影響生產效率和產品交期,進而影響客戶滿意度。
- 潛在的關稅風險:川普政府曾「一再聲稱台灣搶走美國半導體生意,威脅要課稅」,雖然現今政策有所調整,但潛在的貿易摩擦和關稅風險仍是台灣代工廠在美設廠時必須謹慎考量的因素。
和碩共同執行長鄧國彥先生曾表示:「如果客戶付得起,其實和碩在美國到處都能生產。可是如果最後比較發現墨西哥廠生產成本還是比印第安納州廠低,和碩還是會選擇在墨西哥廠製造。」這句話精闢地闡述了台灣電子業代工廠在美國設廠所面臨的現實困境:在成本考量下,美國並非最具競爭力的生產基地。
儘管「美國製造」政策旨在促進美國經濟,但其對台灣電子業的衝擊顯而易見。在成本、效率及風險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台灣代工廠赴美設廠的意願相對低落。這也反映出政策的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以及全球供應鏈複雜的結構性問題。
本文報導內容反映了2025年2月19日的最新情勢,並從多方角度分析台灣電子業代工廠在美國設廠的困境。 雖然缺乏具體數據,但透過對主要挑戰的深入探討,仍能清晰地呈現出此一議題的複雜性及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