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7日,全球半導體產業再次掀起波瀾!外媒報導指出,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台積電)可能入股英特爾分拆出來的晶圓代工服務部門(IFS),此舉將深刻影響美中台三方半導體產業的角力,並牽動全球科技版圖的重塑。這則時效性極高的消息,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根據華爾街日報及多位供應鏈消息人士透露,台積電正積極評估投資英特爾IFS,可能取得其二成股權。入股方式預計將透過技術作價或實際出資,具體細節目前尚未明朗。 值得注意的是,高通和博通也可能參與投資IFS,但其目的主要在於確保晶片產能,而非深度參與晶圓廠的營運管理。
此事件背後的核心動機,與美國政府強化自身半導體產業,降低對海外依賴的策略息息相關。美國總統川普曾公開表達對台灣企業「搶走美國晶片生意」的不滿,直言:「台灣搶走美國晶片生意,如果不把生意帶回來,我們會很不高興。」 美國政府希望藉由扶持英特爾,提升美國的半導體製造能力,並制衡台灣業者,特別是近年在手機及網通晶片領域快速崛起的聯發科,其市場份額已超越高通,形成強大競爭壓力。
英特爾方面,則可能分拆其晶片製造和設計部門,以提升營運效率和競爭力。除了台積電的潛在投資,博通也正在評估收購英特爾的晶片設計和行銷業務。 整個過程由英特爾臨時執行董事長葉里主導,並與潛在投資方以及美國政府官員進行密切溝通協商。
此事件的發展,將對全球半導體產業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以下為本次事件的幾個關鍵面向:
- 台積電的策略考量: 此次投資是否能為台積電帶來新的市場機會與技術優勢?
- 美國政府的產業政策: 此舉能否有效提升美國半導體產業的競爭力,並達成制衡其他國家的目標?
- 英特爾的轉型之路: 分拆後的英特爾能否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
- 高通與博通的反應: 兩家公司如何因應此變局,確保自身的晶片供應鏈安全?
- 聯發科的未來發展: 面對美國政府的策略調整,聯發科將如何應對日益激烈的競爭壓力?
目前,高通與英特爾對於市場傳聞皆不予置評;台積電也秉持慣例,不評論市場傳聞。然而,多方消息人士均指出,美國政府積極促成台積電持有英特爾IFS 20%股權的交易。 分析師更指出,聯發科已在智慧手機晶片出貨量上超越高通,此數據也間接印證了美國政府擔憂台灣業者崛起的原因。 知情人士透露,台積電和博通正各自著眼於針對英特爾的交易,未來發展值得持續關注。
本篇報導僅根據公開資訊整理,未包含任何未經證實的臆測。 事件後續發展仍需持續追蹤,我們將持續為您帶來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