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日前對多國加徵10%關稅,引發全球關注,其中台灣電子產業受到不小衝擊。然而,近期一則消息為台灣業者帶來一線生機:美國海關及邊境保護局 (CBP) 發布的關稅豁免條款「9903.01.34」。此條款要求產品在美國生產的價值占比需達20%以上,才能獲得部分關稅豁免。這項消息,在美國政府於5日起全面實施加徵關稅後,經由台灣網友發現並廣泛流傳,迅速成為產業焦點。
台積電美國亞利桑那州新廠在此扮演著關鍵角色。業界分析指出,由於晶片在許多電子產品中佔據極高的成本比例,透過台積電於美國生產的晶片,將成為台灣電子產業降低關稅衝擊的最快途徑。這也讓台積電的美國廠被譽為「全村的希望」。
此豁免條款要求產品符合「Made in USA(美國製造)」而非僅僅「Made by USA(美國血統)」的標準,這代表著單純在美國組裝並不能獲得豁免。 因此,台灣業者必須積極調整供應鏈,才能充分利用這項政策。
- 關鍵條款:「9903.01.34」條款明確規定,產品在美國生產的價值占比至少需達20%,才能獲得部分關稅豁免。
- 台積電的策略地位:台積電美國廠的產能持續擴增,上半年月產能已達2萬片,目標年底將倍增至4萬片。蘋果為其最大客戶。
- 業界分析:許多業界人士認為,美方確實開出了豁免條件,而從晶片端突圍將是最快速有效的策略。 然而,也有分析指出,若川普政府真的以美系廠商供貨作為豁免條件,不太可能在宣布對等關稅後僅僅四天就讓台灣網民「挖到寶」。
- 多方觀點:彭博資訊報導指出台積電美國新廠將扮演「救世主」的角色,而法人也看好台積電美國廠的產能將成為拯救台灣相關產業的關鍵。
這場關稅大戰,也凸顯了全球供應鏈的複雜性與脆弱性。 台灣電子業能否順利克服挑戰,充分利用台積電美國廠的產能,將直接影響其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這場及時性的事件發展,值得持續關注。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此豁免條款為台灣電子業帶來希望,但其嚴格的條件也代表著台灣業者需要積極調整策略,才能真正受惠於此政策。 這場關稅戰役仍在持續,後續發展仍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