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6日,一條攸關台灣通訊命脈的台馬海纜再次遭受嚴重損毀,幾乎全線斷裂。這已非個案,過去半年來,這條重要的海底電纜幾乎每月都發生損壞事件,引發社會各界高度關注。數位發展部持續聲稱此次損毀是自然老化所致,然而,此說法與國際間的觀察與報導產生明顯落差,令人質疑其真實性。
根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以及國際衛星觀測和無人機技術的佐證,大陸權宜船「順興39號」在事發海域附近活動,航跡清晰可見。儘管如此,台灣相關單位至今仍未積極追究肇事責任,此舉不禁令人憂心。
- 事件時間:2025年2月16日
- 事件地點:台灣海峽北端,台馬海纜登岸站附近
- 事件經過:台馬海纜幾乎全線斷裂,數位發展部聲稱是自然老化,但國際報導顯示大陸權宜船「順興39號」在附近活動。
- 相關單位:數位發展部、台灣電信業者、海警單位、Meta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Meta公司近期計劃建設一條長達五萬公里的全球海底電纜,連接五大洲。然而,這條新海纜卻刻意避開台灣海峽北端及波羅的海等海纜容易受損的區域,深達七千公尺的埋設深度更凸顯台灣海峽海纜安全風險之高。相較之下,台馬海纜近岸登陸點水深有限,僅約百來公尺,更容易成為攻擊目標。
副總統蕭美琴近期也表示,台灣正面臨複雜的安全挑戰,並含蓄地以「灰色地帶侵擾」形容海底電纜受損事件,其說法間接證實了台灣海纜安全面臨的嚴峻挑戰。全球約有六百多條海底電纜,而台灣海纜的處境,顯然比許多國家都更加險峻。
此事件不僅影響台灣的網路通訊,更凸顯了台灣在維護關鍵基礎設施安全上的不足。在全球化時代,穩定的網路通訊至關重要,政府應正視潛在威脅,積極研擬因應對策,並與國際社會合作,共同確保台灣網路安全與穩定,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這不僅攸關台灣的經濟發展,更關係到國家安全及人民福祉。
本文為即時新聞報導,持續更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