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的概念源於1989年,由英國環境經濟學家大衛·皮爾斯和R·克里·特納提出。他們當時就認識到傳統的線性經濟模式(取-用-丟)的不可持續性,並呼籲轉向更加循環的資源管理方式。這項開創性的研究為循環經濟的概念奠定了基礎,並開啟了人們對資源利用模式的反思。
可以參考 崩盤是什麼意思?股市崩盤完整教學:定義、成因、影響與應對攻略
循環經濟的起源:1989年的關鍵里程碑
在20世紀末,人類社會開始深刻地意識到傳統的線性經濟模式(取-用-丟)所帶來的環境負擔。這種模式依賴於不斷開採有限的自然資源,並將大量廢棄物排放到環境中,導致資源枯竭、環境污染和氣候變化等嚴峻問題。面對日益嚴重的環境挑戰,一種全新的經濟模式應運而生——循環經濟。1989年,兩位英國環境經濟學家,大衛·皮爾斯(David Pearce)和R·克里·特納(R. Kerry Turner)在他們的著作中首次提出循環經濟的概念,標誌著人類經濟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他們的研究強調了線性經濟模式的不可持續性,並呼籲轉向更加循環的資源管理方式,以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皮爾斯和特納的研究奠定了循環經濟理論的基礎,他們認為,循環經濟應該是一個閉環的系統,資源在其中不斷循環利用,最大程度地減少資源的消耗和廢棄物的產生。他們提出,循環經濟的核心原則包括:保持資源在循環中,延長資源的使用壽命,通過循環使用、再製造和回收等方式減少浪費;設計產品和服務,從一開始就設計出可持續和可循環使用的產品,避免使用有害物質,並促進產品的拆卸和再利用;減少對有限資源的依賴,積極探索替代資源,例如再生能源和生物材料,並減少對不可再生資源的依賴。這些原則為後來的循環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導,也為全球各國推動循環經濟轉型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1989年的這一重要概念的提出,不僅僅是學術界的一次突破,更是一次深刻的時代變革的開始。它為人類社會指明了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也為企業和政府提供了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循環經濟的概念不斷發展和完善,並在全球範圍內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成為解決環境問題、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
什麼是循環經濟?帶你看產品及服務了解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是一種與傳統線性經濟模式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它強調資源的循環利用,而非單向的消耗。簡單來說,循環經濟就像一個永續運作的系統,資源不斷被循環利用,減少浪費,並將廢棄物轉化為新的價值。想像一下,一個產品在使用壽命結束後,並非被丟棄,而是被回收、再利用或再製造,成為新的產品或原材料,這就是循環經濟的核心概念。它強調資源的「閉環」利用,讓資源在系統中不斷循環,而非被消耗殆盡。
循環經濟的運作方式可透過以下幾個面向來理解:
- 產品設計: 循環經濟強調產品設計的環保性,例如使用可回收材料、模組化設計、延長產品壽命等,讓產品在使用壽命結束後更容易被回收或再利用。
- 物流優化: 循環經濟重視物流的效率與環保,例如減少運輸距離、優化運輸路線、使用環保包裝等,降低物流過程中的碳排放和資源浪費。
- 鼓勵回收: 循環經濟鼓勵消費者回收產品,並提供完善的回收機制,讓回收的材料能被有效地再利用。
- 再製造與再利用: 循環經濟重視產品的再製造和再利用,將廢棄產品分解成原材料,重新製造新的產品,或將舊產品改造成新的用途,延長產品的生命週期。
循環經濟的實施不僅能減少環境污染,也能降低生產成本,創造新的商業機會。例如,家具製造商可以設計可拆卸的家具,讓家具在使用壽命結束後可以被拆解回收,減少資源浪費。服裝品牌可以採用循環設計,將舊衣服回收再製成新的服裝,減少紡織業的環境負擔。這些都是循環經濟在實際應用中的例子,透過創新思維和技術,循環經濟正在改變我們消費和生產的方式,為永續發展創造更多可能性。
循環經濟何時提出?. Photos provided by unsplash
從倡議到行動:循環經濟的全球推動與台灣的發展
循環經濟的概念雖然早在1989年就已提出,但真正開始受到全球重視並付諸行動,則是在21世紀初。2000年,聯合國環境署(UNEP)發布了《循環經濟:自然資本的設計、生產、消費和再造》(Circular Economy: Designing Out Waste and Pollution)報告,闡述了循環經濟的必要性與可行性。此後,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開始積極推動循環經濟的發展,並制定相關政策和法規。
在具組織性的倡議下,歐盟於2015年提出循環經濟套案(Circular Economy Package),陸續針對廢棄物管理、塑膠、關鍵原物料提出具體循環經濟行動計畫。該套案旨在透過政策和法規的推動,鼓勵企業和個人採取循環經濟的模式,減少資源消耗、降低環境污染,並促進經濟成長。歐盟的循環經濟套案也成為許多國家制定循環經濟政策的參考範例。
而台灣自90年代末於焚化爐爭議時,環保團體即已提出「零廢棄」相關倡議,而2004年時「零廢棄」亦明文列為台灣廢棄物政策的上位原則。台灣政府近年來也積極推動循環經濟,例如制定「資源循環利用法」等相關法規,並鼓勵企業和個人參與資源回收、再利用和再製造等活動。然而,台灣在循環經濟的發展上仍面臨許多挑戰,例如資源回收率偏低、循環經濟產業鏈尚未健全等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循環經濟的推動需要政府、企業和個人共同努力。政府需要制定完善的政策和法規,提供企業和個人發展循環經濟的誘因。企業需要積極採用循環經濟的模式,設計和生產可回收、可再利用的產品,並與供應鏈夥伴合作,建立循環經濟的產業鏈。個人則需要改變消費習慣,選擇環保產品,並積極參與資源回收和再利用活動。
階段 | 時間 | 主要內容 | 重點 |
---|---|---|---|
循環經濟概念提出 | 1989年 | 聯合國環境署(UNEP)提出循環經濟理念。 | 循環經濟的萌芽 |
全球重視循環經濟 | 21世紀初 | UNEP 發布《循環經濟:自然資本的設計、生產、消費和再造》報告。 | 循環經濟開始被廣泛重視。 |
歐盟推動循環經濟 | 2015年 | 歐盟提出循環經濟套案,制定相關政策和法規。 | 歐盟成為循環經濟發展的領頭羊。 |
台灣推動循環經濟 | 90年代末至今 | 台灣環保團體提出「零廢棄」倡議,政府制定「資源循環利用法」等相關法規。 | 台灣在循環經濟發展中面臨挑戰,但政府和民間積極推動。 |
循環經濟的推動 | 持續進行 | 需要政府、企業和個人共同努力,建立循環經濟的產業鏈。 | 循環經濟需要多方合作,共同推動。 |
循環經濟的萌芽:從生態經濟學到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此一說法最早大約在何時提出的? 「循環經濟」理念最早於1966年由英國經濟學家K. E. Boulding所提出,之後英國學者Pearce & Turner首次提出「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的概念,目的是推動永續資源循環管理架構,使經濟系統成為生態系統的一部分,建立「經濟和環境和諧的條件」。
Boulding在其1966年發表的名為「地球是艘太空船」的論文中,首次提出「生態經濟學」的概念,主張將經濟活動視為地球生態系統的一部分,並強調資源有限性。他認為,傳統的線性經濟模式,即「採掘-生產-消費-廢棄」的模式,無法永續發展,必須轉向循環模式,以減少資源消耗和廢棄物產生。Boulding的理論為日後循環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也為學界和業界思考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係提供了新的視角。
1989年,英國學者Pearce & Turner在他們的著作《藍色星球:全球環境與經濟策略》中,正式提出「循環經濟」的概念。他們認為,循環經濟的核心是將資源循環利用,減少廢棄物產生,並將廢棄物視為資源,以實現經濟和環境的雙贏。他們主張,循環經濟應以生態系統為基礎,將經濟活動與環境保護緊密結合,並強調資源的循環利用和再生利用,以實現永續發展。
Pearce & Turner的著作對循環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它不僅為循環經濟的理論框架奠定了基礎,也為循環經濟的實踐提供了方向。隨著全球環境問題日益嚴峻,循環經濟的概念也逐漸受到重視,並在學界和業界得到廣泛的關注和應用。
由循環經濟的概念內涵歸納出三點基本的”3R”原則為何?
循環經濟的概念強調資源的循環利用,並減少對有限自然資源的依賴。因此,循環經濟的主要目標是將資源的使用效率最大化,並將廢棄物視為寶貴的資源。基於這個理念,循環經濟發展出三點基本的“3R”原則,分別是「減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環」,這三個原則相互關聯,共同構成了循環經濟的實踐基礎。
「減量化 (Reduce)」強調在生產的投入端盡可能減少投入自然資源,例如使用更少的原材料、設計更輕巧的產品、減少包裝材料等。減量化不僅可以減少資源消耗,同時也能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例如,汽車製造商可以通過使用更輕的材料來降低汽車的重量,從而減少燃料消耗和排放。
「再利用 (Reuse)」則強調盡可能延長產品的使用周期,並在多種場合使用。例如,可重複使用的購物袋、可重複填充的墨盒、可拆卸和維修的電子產品等。再利用可以減少廢棄物的產生,同時也能延長產品的使用壽命,減少對新產品的需求。例如,咖啡杯可以重複使用,減少一次性紙杯的浪費。
「再循環 (Recycle)」則強調最大限度地減少廢棄物排放,極力做到將廢棄物轉化為新的資源。例如,將廢紙回收製成新的紙張,將廢塑料回收製成新的塑料製品,將廢金屬回收製成新的金屬製品等。再循環可以減少對原始資源的依賴,同時也能減少垃圾填埋和焚燒造成的環境污染。例如,廢玻璃可以回收製成新的玻璃製品,減少對沙子等自然資源的開採。
總而言之,循環經濟的“3R”原則是實現資源循環利用、減少環境污染、促進永續發展的關鍵。企業和個人都應該積極推廣“3R”原則,共同創造一個更加環保和可持續的未來。
循環經濟何時提出?結論
循環經濟的概念誕生於1989年,當時兩位英國環境經濟學家大衛·皮爾斯和R·克里·特納提出,這是一個關鍵里程碑,標誌著人們開始意識到傳統的線性經濟模式的不可持續性。循環經濟不僅僅是一個學術理論,而是一種更符合自然法則的經濟模式,它提醒我們資源的有限性,並鼓勵我們更有效地利用資源。從產品設計、物流優化、鼓勵回收、再製造和再利用等多個面向,循環經濟正在改變我們消費和生產的方式,為永續發展創造更多可能性。 我們已經邁出了重要的步伐,但循環經濟的實施需要政府、企業和個人共同努力,共同創造一個更加環保和可持續的未來。
循環經濟何時提出? 常見問題快速FAQ
循環經濟的概念是誰提出的?
循環經濟的概念由英國環境經濟學家大衛·皮爾斯(David Pearce)和R·克里·特納(R. Kerry Turner)於1989年提出。
循環經濟最早的起源是什麼?
循環經濟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66年,英國經濟學家K. E. Boulding首次提出「生態經濟學」的概念,強調資源的有限性並呼籲轉向循環模式。這個概念為日後循環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循環經濟的概念何時開始受到全球重視?
循環經濟的概念雖然在1989年就已提出,但真正開始受到全球重視並付諸行動則是在21世紀初。聯合國環境署在2000年發布了一份關於循環經濟的報告,闡述了循環經濟的必要性與可行性。此後,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開始積極推動循環經濟的發展,並制定相關政策和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