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產本田合併告吹!轉向科技業尋求合作夥伴,鴻海成潛在對象,此消息於今日傳出,為近期汽車產業投下震撼彈。
繼日產與本田歷時約一個半月的合併談判破裂後,日產汽車社長內田誠於2月6日正式向本田社長三部敏宏表達終止協商的決定。據了解,導火線是本田上週末提出的新方案,要求日產成為其全資子公司,此舉與日產原先期許的共同經營模式背道而馳,最終導致談判破裂。雙方預計於2月14日下週四公布財報,並正式宣布此消息。
合併案告吹後,日產立即調整策略,積極尋求科技業夥伴,以期在電動車及自動駕駛技術方面取得領先優勢,並強化其在北美市場的競爭力。據金融時報引述知情人士報導,日產的搜尋範圍廣泛,甚至跨越汽車產業範疇,而部分日產董事對於與鴻海精密工業合作持開放態度。此舉也可能大幅拓展鴻海在電動車產業的版圖。
這並不是鴻海第一次與日產產生連結。去年底,鴻海曾嘗試收購雷諾持有的部分日產股權,雖然最終未成功,但此次日產主動尋求合作,顯示雙方仍存在合作的可能性。
- 關鍵時間點:日產與本田合併談判破裂,鴻海成為潛在合作對象。
- 主要參與者:日產汽車、本田汽車、鴻海精密工業及其主要負責人。
- 事件核心:日產本田合併失敗,日產尋求科技業夥伴,鴻海成為潛在合作對象。
- 事件影響:可能重塑汽車產業版圖,加速電動車產業整合。
值得注意的是,鴻海昨日針對可能收購日產的消息,僅表示「沒有評論」。而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先前曾明確表示:「鴻海本身是製造業,我們會介入的是製造服務,絕對不會介入品牌經營,那不是我們的強項。」此言論暗示了鴻海若與日產合作,將可能著重於技術和生產層面。
日產發言人則拒絕就此事發表評論,僅表示任何與本田談判相關的細節都將在2月中旬按計劃公布。 然而,知情人士透露,日產董事會正催促高層提交更詳細的重組方案,為與新夥伴洽談做準備,顯示日產正積極尋求新的策略合作夥伴。
分析師指出,日產與本田企業文化差異過大,也是導致合併案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日產將目光轉向美國,主要考慮到美國市場是其品牌的主力市場。 這起事件不僅突顯了汽車產業的劇烈變革,也反映出日產在電動車時代積極求變的決心。 後續發展,值得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