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即將邁入碳定價時代,為因應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的推動,經濟部建議先啟動對高碳洩漏風險進口產品實施類似碳關稅的評估作業,以維持台灣產業國際競爭力。此議題將於明天在立法院經濟委員會進行報告,經濟部次長連錦漳與環境部次長施文真將出席說明。
經濟部表示,台灣為出口導向的經貿體系,企業對於生產成本極為敏感,甚至可能因區域碳定價差異而調整生產布局。政府需要制定合理的碳費政策,以減碳並確保產業競爭力。
經濟部建議先啟動對高碳洩漏風險進口產品實施類似碳關稅的評估作業,並參考先進國家碳定價作法,設計高碳洩漏風險產業排放量調整係數,以及優惠費率制度,以提高企業採行減碳措施的誘因。
環境部則表示將研議台版CBAM,以維護台灣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環境部規劃明年起研議台版CBAM,先行試辦要求高碳洩漏產品須申報產品碳含量,並跨部會研商實施時程。
經濟部指出,台灣排放量前20大企業占碳費課徵碳排放量的80%,碳費制度將對這些企業的影響最大。碳費制度不會直接課徵中小企業,但可能會因上游原料端的碳成本轉嫁而間接受到影響。
目前國際上僅有歐盟及英國正式宣布推動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其他各國多仍在觀察歐盟CBAM的政策細節。經濟部表示,原則上支持台灣推動CBAM,但須審慎進行,建議可先啟動對高碳洩漏風險進口產品實施類似碳關稅的評估作業。
經濟部強調,碳費制度雖以減碳為目的,但須通盤考量對經濟、社會的衝擊,審慎細膩研擬相關配套措施,以建立完整且合理的碳費政策。經濟部建議可先啟動對高碳洩漏風險進口產品實施類似碳關稅的評估作業,在符合WTO規範及台灣產業利益前提下,設計一種有別於歐盟CBAM但適合台灣的制度。
台灣將迎來碳定價時代,政府需積極研擬相關配套措施,並與國際接軌,以確保台灣產業的競爭力和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