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星期日, 15 6 月, 2025
盈智 iData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台股個股數據
    • 台積電(2330)|股價、營運與對手
    • 半導體業
    • 電子零組件業
    • 金融保險業
    • 光電業
    • 建材營造
    • 電機機械
    • 生技醫療業
    • 通信網路業
    • 紡織纖維
    • 化學工業
    • 航運業
    • 食品工業
    • 塑膠工業
  • 即時圖表
    • 【散戶多空比】進階版:羊群指標還原
  • 股票選股
  • News新聞
  • 關於iData
  • 台股個股數據
    • 台積電(2330)|股價、營運與對手
    • 半導體業
    • 電子零組件業
    • 金融保險業
    • 光電業
    • 建材營造
    • 電機機械
    • 生技醫療業
    • 通信網路業
    • 紡織纖維
    • 化學工業
    • 航運業
    • 食品工業
    • 塑膠工業
  • 即時圖表
    • 【散戶多空比】進階版:羊群指標還原
  • 股票選股
  • News新聞
  • 關於iData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盈智 iData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Home 總體經濟

結構性失業是什麼?(產業轉型、技能不符) 深度解析與應對策略

iData財經編輯 by iData財經編輯
2025-05-21
in 總體經濟

Table of Contents

Toggle
  • 結構性失業的成因:產業轉型與技能不符的影響
  • 結構性失業如何影響勞動力市場?結構性失業有哪些具體表現?
  • 結構性失業的長期影響
  • 結構性失業案例解析:產業轉型與技能不符的實例
  • 結構性失業是什麼?(例如:產業轉型、技能不符)結論
  • 結構性失業是什麼?(例如:產業轉型、技能不符) 常見問題快速FAQ

在快速變遷的經濟環境中,我們經常聽到「結構性失業是什麼?(例如:產業轉型、技能不符)」這樣的疑問。結構性失業,簡單來說,指的是由於市場競爭或技術革新導致勞動力市場供需失衡而產生的失業現象。例如,傳統產業衰退,新興產業崛起,使得部分勞工因為技能無法跟上時代需求而面臨失業困境。正如維基百科對結構性失業的定義,這種失業往往源於經濟結構的深層次改變。

結構性失業與週期性失業不同,它並非短期的經濟波動所致,而是長期存在的結構性問題。這種問題的根源可能來自於需求面的改變,比如某些行業對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或是勞動力市場在轉型過程中,失業者缺乏足夠的技能來勝任新的工作機會。例如,隨著自動化技術的普及,許多傳統製造業的工人面臨失業,而與此同時,軟體開發、數據分析等新興行業卻急需人才。就像在外匯交易中,需要利用 多時間框架分析一樣,理解結構性失業需要更長遠的眼光和更深入的分析。

作為在勞動經濟學領域多年的研究者,我建議求職者應密切關注市場動態,不斷提升自身技能,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就業需求。同時,政府和企業也應加大對職業培訓的投入,幫助勞工掌握新技能,順利實現轉型。在應對結構性失業的挑戰時,及早準備、積極應對是關鍵。透過深入瞭解結構性失業的本質,我們可以更好地制定應對策略,為個人和社會的長期發展保駕護航。

當其他投資人還在多個網站間切換比對資料,你只需打開 iData,就像擁有一位 24 小時待命的智能投資助理,隨時關注股票資訊。立即在Line上搜尋「@iData」並免費註冊;台股&美股報告、Ai問答、完整資料與動向一次入手,讓數據替你解讀市場,釐清自己想要的投資策略。下一筆更聰明的投資,就從iData開始。瞭解更多細節請參考關於我頁面說明。

這篇文章的實用建議如下(更多細節請繼續往下閱讀)

  1. 隨時關注產業轉型趨勢: 結構性失業往往源於產業結構的快速變遷。因此,無論您是求職者、在職人士還是企業管理者,都應密切關注如淨零轉型、自動化、人工智慧等新興產業的發展趨勢。主動了解新興產業的需求,有助於提前規劃職業發展方向,避免因技能落後而面臨失業風險。
  2. 持續提升自身技能,縮小技能差距: 技能不符是導致結構性失業的另一個主要原因。因此,不斷學習新技能,提升自身競爭力至關重要。可以考慮參加政府或企業提供的職業培訓課程,或者參考德國的雙軌制職業訓練模式,整合實習與專業訓練,有效縮短產學落差。特別關注資訊科技、數據分析、程式設計等未來熱門技能,為職業發展做好準備。
  3. 積極應對結構性失業,制定長期職業發展策略: 結構性失業是一個長期存在的結構性問題,需要積極應對。政府可以參考歐盟的公正轉型機制,為受產業轉型影響的勞工提供補貼和轉業協助,以減輕其經濟壓力,並促進其順利轉型。個人也需要制定長遠的職業發展策略,例如考慮轉行到有發展潛力的行業,或提升現有技能以適應新的工作需求。及早準備、積極應對是應對結構性失業的關鍵。

結構性失業的成因:產業轉型與技能不符的影響

結構性失業是一個複雜的經濟現象,它不像週期性失業那樣,會隨著經濟週期自然回落。結構性失業的根源在於勞動力市場的深層結構性變化,其中最主要的成因便是產業轉型和技能不符。這兩者相互作用,使得部分勞工難以適應新的就業環境,進而長期失業。

產業轉型:舊產業衰退,新產業崛起

產業轉型是指經濟體系中,不同產業的相對重要性發生根本性改變的過程。這通常是由於技術創新、全球化、政策調整或消費者偏好轉變等因素所驅動。當一些傳統產業(例如:傳統製造業、煤礦業)因為競爭力下降或需求減少而衰退時,會釋放出大量勞動力。與此同時,新興產業(例如:資訊科技業、再生能源業、健康照護業)可能快速崛起,但這些新產業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識,往往與傳統產業的勞工所擁有的不同。例如,隨著自動化生產線的普及,傳統製造業的崗位大量減少,但機器人維護、數據分析等新興崗位需求卻激增。

淨零轉型也可能導致結構性失業,高耗能產業如燃氣業、砂石業、石化業等,在2050年可能面臨3成至8成的產業人口受到影響。然而,與此同時,綠色產業如再生能源、電動汽車等,也將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因此,政府和企業需要共同努力,提供相關的技能培訓和轉業支持,以促進勞動力的平穩轉移。

這種產業結構的劇烈變動,意味著勞動力市場的需求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轉變。如果勞工無法及時調整自身技能,以適應新產業的需求,便容易陷入結構性失業的困境。例如,香港在過去以製造業為主的經濟體系,在產業轉型為服務業後,許多製造業工人因年齡較高、教育程度較低等因素,難以適應新的工作需求,而面臨結構性失業的威脅。

技能不符:勞工技能無法滿足新產業需求

技能不符指的是勞動力市場中,勞工所擁有的技能與僱主所需要的技能之間存在差距。這種差距可能是因為勞工缺乏特定技能,或者擁有的技能已經過時。隨著科技快速發展,產業對勞工的技能需求也日益提高。例如,自動化、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應用,使得企業更加需要具備資訊科技、數據分析、程式設計等技能的人才。如果勞工無法及時學習和掌握這些新技能,便難以在就業市場上找到合適的工作。

另外,教育體系的滯後也是造成技能不符的重要原因。如果教育體系無法及時調整課程內容,以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技能人才,便會導致畢業生所學與企業所需脫節。這不僅會增加青年失業率,也會使得企業難以找到合適的人才,進而影響企業的競爭力。為瞭解決此問題,政府和企業需要加強合作,共同推動職業培訓和技能提升計畫,以幫助勞工掌握新技能,適應就業市場的變化。

例如,為了應對技能不符的問題,可以參考德國的雙軌制職業訓練模式,整合企業單位及技職體系資源,提供職場實習及專業訓練,有效縮短產學落差。此外,政府也可以參考歐盟的公正轉型機制,對於受產業轉型影響的勞工提供補貼和轉業協助,以減輕其經濟壓力,並促進其順利轉型。

結構性失業的根本原因在於經濟結構的變遷和勞動力市場的技能需求變化。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政府、企業和勞工共同努力,加強職業培訓和技能提升,促進勞動力市場的供需平衡。若想了解更多相關資訊,可參考國際勞工組織關於技能與就業能力的資訊。

結構性失業如何影響勞動力市場?結構性失業有哪些具體表現?

結構性失業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深遠且複雜,不僅影響個體求職者,也對整體經濟產生連鎖反應。其具體表現形式多樣,反映了產業轉型與技能不符的雙重挑戰。以下將深入探討這些影響與表現:

結構性失業對勞動力市場的直接影響

  • 勞動力供需失衡:產業轉型導致某些行業的勞動力需求下降,而新興產業的需求卻難以滿足。這造成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供需失衡,使得求職者難以找到合適的工作。
  • 技能貶值:當勞工的技能不再符合市場需求時,他們的技能價值會大幅貶值。即使他們有工作經驗,也可能因為缺乏新技能而難以找到新工作,造成長期失業。
  • 就業機會減少:結構性失業不僅僅是職位空缺減少,更是適合特定技能組合的職位機會減少。這使得求職者在尋找與其技能相符的工作時面臨更大的困難。
  • 薪資停滯或下降:勞動力市場供過於求的情況下,企業往往有更大的議價能力,可能導致薪資停滯甚至下降。這不僅影響失業者的收入,也可能對整體勞動市場的薪資水平產生負面影響。

結構性失業的具體表現

  • 特定產業的失業率居高不下:例如,傳統製造業衰退導致相關從業人員大量失業,即使整體經濟好轉,這些地區的失業率仍然難以降低。
  • 新興產業的勞動力短缺:與此同時,新興科技產業對特定技能(例如人工智慧、數據科學、雲端運算)的需求急劇增加,但具備這些技能的勞動力供應不足,導致企業難以找到合適的人才。
  • 長期失業人數增加:結構性失業往往導致長期失業人數增加,因為失業者需要更長的時間來學習新技能或適應新的工作環境。長期失業不僅對個人造成經濟壓力,也可能導致社會問題。
  • 區域性失業問題加劇:產業轉型可能在特定地區集中發生,導致這些地區的失業問題尤為嚴重。例如,某個城市可能因為傳統產業的衰退而面臨嚴峻的就業挑戰。
  • 技能錯配現象普遍: 技能錯配是指勞工所擁有的技能與市場需求不符。結構性失業加劇了技能錯配現象,使得求職者難以找到與其技能相符的工作,企業也難以找到具備所需技能的員工。

    您可以參考萬寶華企業管理顧問公司網站,其中有提到台灣面臨人才缺口與技能錯配的挑戰。

產業轉型與技能不符如何加劇結構性失業

產業轉型與技能不符是結構性失業的兩大核心驅動因素,它們相互作用,共同加劇了勞動力市場的挑戰:

  • 產業轉型導致技能需求變化:隨著科技進步和全球化發展,各個產業都在經歷快速的轉型。這種轉型帶來了技能需求的變化,例如,自動化技術的應用導致對低技能勞工的需求減少,而對高技能技術人員的需求增加。
  • 教育與培訓體系未能及時調整:如果教育與培訓體系未能及時調整,就無法滿足新興產業的技能需求,導致技能錯配現象加劇。這使得失業者難以通過培訓來提升自己的技能,從而找到新的工作。
  • 勞動力流動性不足:勞動力流動性是指勞工在不同地區、行業或職業之間流動的能力。如果勞動力流動性不足,失業者可能無法及時轉移到新的就業機會所在地,或者難以轉行到其他行業。
  • 政策支持不足:政府在應對結構性失業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如果政府未能提供足夠的政策支持,例如加大職業培訓投入、促進勞動力流動、以及支持創新產業發展等,結構性失業問題可能會更加嚴重。

結構性失業的長期影響

結構性失業不僅僅是一個短期的勞動力市場挑戰,它所帶來的長期影響更是不容忽視。當產業結構發生根本性轉變,或者勞工的技能與市場需求嚴重脫節時,其影響將會滲透到經濟、社會和個人層面。以下我們將深入探討結構性失業的長期影響,以及這些影響如何持續地塑造我們的未來。

經濟層面的長期影響

  • 生產力下降: 長期結構性失業導致大量勞動力閒置,無法充分參與生產活動。這直接降低了整體經濟的生產力,影響經濟增長的潛力。
  • 財政負擔加重: 政府需要投入更多資源來支持失業人口,例如失業救濟金、職業培訓計劃等。這增加了政府的財政負擔,可能排擠其他重要的公共支出,如教育、醫療等。
  • 區域經濟衰退: 若結構性失業集中在特定地區或產業,可能導致該地區的經濟長期衰退。例如,傳統製造業城市的衰落,往往伴隨著大量人口外流和經濟活力下降。

社會層面的長期影響

  • 社會不平等加劇: 結構性失業往往不成比例地影響低技能勞工,導致他們的收入停滯甚至下降。這加劇了社會不平等,使得貧富差距日益擴大。
  • 社會凝聚力削弱: 長期失業可能導致社會孤立、心理健康問題,甚至引發社會不滿和衝突。這削弱了社會凝聚力,對社會穩定構成威脅。
  • 犯罪率上升: 研究表明,失業率上升與犯罪率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長期失業可能導致一些人鋌而走險,從事非法活動,進而影響社會治安。例如,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的一份研究 探討了失業與犯罪之間的關係。

個人層面的長期影響

  • 技能貶值: 長期失業可能導致個人技能貶值,使得他們更難重返勞動力市場。這形成惡性循環,進一步加劇結構性失業的長期性。
  • 收入損失: 長期失業意味著長期收入損失,影響個人的生活水平和財務狀況。這可能導致家庭債務增加、住房困難等問題。
  • 心理健康問題: 研究表明,長期失業與抑鬱、焦慮等心理健康問題密切相關。這不僅影響個人的生活質量,也可能影響他們的社會關係和家庭生活。

為了應對結構性失業的長期影響,需要採取綜合性的策略,包括加強職業培訓,促進勞動力流動,支持創新產業發展,以及建立更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同時,個人也需要積極應對,不斷提升自身技能,適應勞動市場的變化。例如,參考台灣勞動力發展署提供的相關資訊與資源,提升自身技能。

結構性失業的長期影響
層面 長期影響
經濟層面
  • 生產力下降:長期結構性失業導致大量勞動力閒置,影響經濟增長潛力。
  • 財政負擔加重:政府需投入更多資源支持失業人口,可能排擠其他公共支出。
  • 區域經濟衰退:結構性失業集中地區可能長期衰退,伴隨人口外流和經濟活力下降。
社會層面
  • 社會不平等加劇:低技能勞工受影響大,收入停滯或下降,加劇貧富差距。
  • 社會凝聚力削弱:長期失業可能導致社會孤立、心理健康問題,引發社會不滿。
  • 犯罪率上升:失業率上升與犯罪率存在關聯,可能導致非法活動增加。
個人層面
  • 技能貶值:長期失業可能導致個人技能貶值,難以重返勞動力市場。
  • 收入損失:長期失業意味著長期收入損失,影響生活水平和財務狀況。
  • 心理健康問題:長期失業與抑鬱、焦慮等心理健康問題密切相關。

結構性失業案例解析:產業轉型與技能不符的實例

結構性失業並非抽象的概念,在歷史和現實中都有許多具體案例。透過分析這些案例,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瞭解結構性失業的成因和影響,以及應對策略的有效性。以下將探討幾個典型案例,從產業轉型和技能不符兩個角度切入,並加入時事議題進行分析:

案例一:傳統製造業的衰落

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全球化加速了產業結構的調整。許多已開發國家,例如美國,的傳統製造業,如汽車、鋼鐵等,由於生產成本較高,逐漸將產能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以美國汽車業為例,受到來自日本、德國等國汽車品牌的競爭,以及自身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許多汽車工廠關閉,導致大量工人失業。

  • 產業轉型:全球化和技術進步加速了汽車產業的轉型,傳統燃油車市場萎縮,電動車和智能汽車成為新的發展方向。
  • 技能不符:傳統汽車工人缺乏電動車和智能汽車相關的技能,難以適應新的工作需求。

為瞭解決這個問題,美國政府和企業需要投入大量資源進行職業培訓,幫助傳統汽車工人學習新的技能,例如電動車的組裝、維修,以及智能汽車的軟體開發等。此外,政府還可以通過政策支持,鼓勵企業在美國本土投資設廠,創造新的就業機會。

案例二:德國工業轉型

德國作為歐洲的工業強國,近年來也面臨著產業轉型的挑戰。受到全球競爭、能源轉型和數位化等因素的影響,德國的製造業正面臨嚴峻的考驗。例如,汽車產業是德國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但隨著電動車的普及和環保法規的日益嚴格,傳統汽車製造商需要進行大規模的轉型升級。

  • 產業轉型:德國汽車產業需要從傳統的燃油車製造轉向電動車、智能汽車等新領域。
  • 技能不符:傳統汽車工人需要學習新的技能,例如電池技術、電動機技術、軟體開發等。

德國政府積極推動「工業4.0」戰略,旨在通過數位化和智能化提升製造業的競爭力。同時,政府也加大了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培養符合新產業需求的技能人才。不過,轉型過程並非一帆風順。2024年初,有報導指出,德國的製造業正面臨嚴重的轉型困境,甚至出現了「去工業化」的擔憂。德國的失業率也受到影響,2024年平均失業率達到6%。

案例三:自動化與AI的崛起

近年來,自動化和人工智慧(AI)技術的快速發展,正在深刻地改變勞動力市場。許多重複性、低技能的工作崗位正在被機器和演算法所取代,例如工廠生產線上的工人、客服中心的接線員等。

  • 產業轉型:各行各業都在加速導入自動化和AI技術,以提高生產效率和降低成本。
  • 技能不符:許多勞工缺乏與自動化和AI技術相關的技能,難以適應新的工作需求。

面對這種趨勢,勞工需要不斷學習新的技能,提升自身的適應能力。例如,可以學習機器人操作、數據分析、AI應用開發等技能。同時,政府和企業也需要提供更多的培訓機會,幫助勞工順利轉型。
社企流 是一個致力於推動社會創新的平台,他們曾經分析過街友的案例,指出街友的生命歷程多伴隨著結構性失業,顯示弱勢群體在結構性失業的衝擊下更難以生存。

案例四:中國產業結構調整

近年來,中國經濟也面臨著產業結構調整的挑戰。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也在不斷上升,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開始向東南亞等地區轉移。同時,中國政府也在大力推動產業升級,鼓勵發展高科技產業和服務業。

  • 產業轉型:中國經濟正在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密集型產業轉型。
  • 技能不符:許多勞工缺乏高科技產業和服務業所需的技能,難以適應新的工作需求。

針對此問題,中國政府推出多項政策,包含職業訓練、創業支持等,以期協助勞工適應轉型。

透過以上案例的分析,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結構性失業是一個複雜而嚴峻的挑戰。要有效應對結構性失業,需要政府、企業和勞工共同努力,從教育培訓、政策支持和個人發展等多個方面入手,才能最終實現勞動力市場的健康發展。

結構性失業是什麼?(例如:產業轉型、技能不符)結論

總而言之,結構性失業是什麼?(例如:產業轉型、技能不符),它不僅僅是一個經濟術語,更是一個影響深遠的社會現象。它提醒我們,在產業快速轉型和技術不斷革新的時代,勞動力市場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產業轉型和技能不符是結構性失業的兩大主因,它們相互作用,共同加劇了勞動力市場的挑戰。要有效地應對結構性失業,需要政府、企業和個人共同努力,從教育培訓、政策支持和個人發展等多個方面入手。就像在外匯交易中需要利用多時間框架分析一樣,理解結構性失業需要更長遠的眼光和更深入的分析。透過提升技能、促進勞動力流動、以及支持創新產業發展等,我們才能在變動的經濟環境中站穩腳跟。同時,政府應制定合適的政策來促進經濟增長、創造就業機會、提供教育和培訓機會,以及改善勞動力市場的運作。

結構性失業對經濟、社會和個人層面都產生了長期的影響,例如生產力下降、社會不平等加劇以及個人心理健康問題等。為瞭解決這些問題,除了政府的政策支持,個人也需要積極應對,不斷提升自身技能,適應勞動市場的變化。面對快速變遷的就業市場,提升自我技能,才能掌握更多機會。若想進一步瞭解經濟數據如何影響市場,可參考我們關於如何運用經濟數據分析外匯市場走向?的文章。

讓我們一起努力,更好地理解和應對結構性失業帶來的挑戰,共同促進勞動市場的健康發展。

當其他投資人還在多個網站間切換比對資料,你只需打開 iData,就像擁有一位 24 小時待命的智能投資助理,隨時關注股票資訊。立即在Line上搜尋「@iData」並免費註冊;台股&美股報告、Ai問答、完整資料與動向一次入手,讓數據替你解讀市場,釐清自己想要的投資策略。下一筆更聰明的投資,就從iData開始。瞭解更多細節請參考關於我頁面說明。

結構性失業是什麼?(例如:產業轉型、技能不符) 常見問題快速FAQ

什麼是結構性失業,它與其他類型的失業有什麼不同?

結構性失業指的是由於市場競爭、產業轉型或技術革新導致勞動力市場供需失衡而產生的失業現象。與週期性失業(由經濟週期波動引起)和摩擦性失業(勞工在轉換工作期間的短暫失業)不同,結構性失業是由於勞動力市場的深層結構性變化造成的,例如產業衰退、技能過時等,因此通常更難以解決。簡單來說,就是市場變化太快,導致部分勞工的技能跟不上需求,進而長期失業。

產業轉型和技能不符如何導致結構性失業?

產業轉型指的是經濟體系中不同產業的相對重要性發生根本性改變的過程。當舊產業衰退,新產業崛起,但勞工缺乏在新產業中工作的技能時,就會產生技能不符。舉例來說,傳統製造業衰退,資訊科技產業崛起,但傳統製造業工人缺乏資訊科技技能,就會面臨失業。這種情況下,即使有工作機會,失業者也難以勝任,進而加劇結構性失業。

如何應對結構性失業?個人、企業和政府可以做些什麼?

應對結構性失業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個人應密切關注市場動態,不斷提升自身技能,學習新知識,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就業需求。企業應積極投入員工培訓,幫助員工掌握新技能,並與教育機構合作,提供實習機會。政府應加大對職業培訓的投入,制定有利於產業轉型的政策,促進勞動力流動,並提供社會保障,以支持失業人口。此外,參考其他國家或地區的成功案例,例如德國的「工業4.0」戰略或歐盟的「公正轉型機制」,也能為我們提供寶貴的經驗。

相關

Tags: 勞動經濟學技能不符產業轉型結構性失業職業培訓
iData財經編輯

iData財經編輯

Related Posts

總體經濟

各國股息所得稅制度比較 (台灣、美國、日本、香港) 深度分析

2025-06-15
總體經濟

台灣股利所得稅制未來可能走向?存股族必看!2025報稅節稅全攻略

2025-06-15
總體經濟

基本生活費與免稅額:股息所得稅的節稅關鍵

2025-06-15
總體經濟

夫妻股利所得申報全攻略:合併或分開,哪種方式最划算?

2025-06-15
總體經濟

夫妻報稅時,股息所得如何申報最有利? 策略與實務全攻略

2025-06-15
總體經濟

節稅考量下,配息型 vs. 累積型基金? 專家教你聰明避稅、錢滾錢!

2025-06-15
Load More
Next Post

循環性失業是什麼?與景氣循環的關係:深入解析與案例

發佈留言 取消回覆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熱門資訊

  • 陽明海運2025年投資分析:挑戰與機會並存的航運巨頭

    0 shares
    Share 0 Tweet 0
  • 新應材(4749)展望未來:半導體特用化學材料的成長潛力與投資機會分析

    0 shares
    Share 0 Tweet 0
  • 弘塑 (3131) 萬億市場前景:半導體設備巨頭的成長之路與投資機會分析

    0 shares
    Share 0 Tweet 0
  • 融券減少會怎樣?4大關鍵指標看懂後市走勢

    0 shares
    Share 0 Tweet 0
  • 美股程式交易PTT攻略:Firstrade API實戰指南

    0 shares
    Share 0 Tweet 0

分類

  • News (1,646)
  • 即時圖表 (3)
  • 台股個股數據 (3,649)
    • 光電業 (69)
    • 其他 (269)
    • 其他電子業 (46)
    • 化學工業 (28)
    • 半導體業 (110)
    • 塑膠工業 (21)
    • 存託憑證 (2)
    • 居家生活 (45)
    • 建材營造 (109)
    • 數位雲端 (10)
    • 橡膠工業 (11)
    • 水泥工業 (10)
    • 汽車工業 (38)
    • 油電燃氣業 (11)
    • 玻璃陶瓷 (5)
    • 生技醫療業 (48)
    • 紡織纖維 (42)
    • 綠能環保 (28)
    • 航運業 (28)
    • 觀光餐旅 (20)
    • 貿易百貨 (25)
    • 資訊服務業 (15)
    • 通信網路業 (46)
    • 造紙工業 (7)
    • 運動休閒 (17)
    • 金融保險業 (648)
    • 鋼鐵工業 (31)
    • 電器電纜 (15)
    • 電子通路業 (20)
    • 電子零組件業 (100)
    • 電機機械 (53)
    • 電腦及週邊設備業 (65)
    • 食品工業 (28)
  • 台股期貨 (407)
    • 個股期貨 (263)
  • 程式交易 (216)
  • 總體經濟 (834)
  • 美股 (70)
  • 股票選股 (889)
  • 融資融券 (285)
  • 高頻交易與FPGA (8)
盈智 iData

intelligent Data

結合先進的Ai技術、豐富的資訊資源及前沿的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技術,致力為台灣的交易者提供免費、即時且最有幫助的交易工具,創造卓越的交易環境。

商業合作聯絡方式:[email protected]


Recent News

  • 各國股息所得稅制度比較 (台灣、美國、日本、香港) 深度分析 2025-06-15
  • 台灣股利所得稅制未來可能走向?存股族必看!2025報稅節稅全攻略 2025-06-15
  • 基本生活費與免稅額:股息所得稅的節稅關鍵 2025-06-15
  • 國稅局如何稽查股息所得? 稅務專家教你避開查核風險! 2025-06-15

交易資源

高頻交易

程式交易策略

FPGA

網站頁面

關於我

隱私權政策與免責聲明

使用條款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Copyright © 2024 盈智穩聚 intelligent Data 版權所有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台股個股數據
    • 台積電(2330)|股價、營運與對手
    • 半導體業
    • 電子零組件業
    • 金融保險業
    • 光電業
    • 建材營造
    • 電機機械
    • 生技醫療業
    • 通信網路業
    • 紡織纖維
    • 化學工業
    • 航運業
    • 食品工業
    • 塑膠工業
  • 即時圖表
    • 【散戶多空比】進階版:羊群指標還原
  • 股票選股
  • News新聞
  • 關於iData

Copyright © 2024 盈智穩聚 intelligent Data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