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升台灣企業國際競爭力,經濟部宣布調整綠電分配機制,放寬綠電用戶購買方式,優先分配給最需要高比例綠電的廠區及製程。此舉旨在解決台灣企業日益增加的綠電需求,以及台積電等大型企業大量購買綠電後,造成中小企業恐難達成碳中和的困境。
經濟部強調,台灣企業為了出口,有高度的綠電需求,且高階製程需達到更高綠電比例。為此,經濟部升級 2023 年「綠電彈性分配」沙盒計畫內容,放寬綠電用戶購買方式,不再要求用戶一次性購買整個綠電廠的綠電,可依據實際所需數量購買。此外,經濟部也將優先分配綠電給最需要高比例綠電的廠區及製程,例如高階製程。
能源署表示,綠電電廠在試運轉時間,就可以參加沙盒計畫,提前提供試運轉時期的綠電,使其產生的綠電供應產業需求,藉由綠電分配機制調整,再次增進產業國際競爭力。
經濟部也說明離岸風電與太陽光電的發展進程,表示離岸風電已設置完成 3GW,預計 2026 年完成 5.6GW;太陽光電已完成 13.6GW,預計 2026 年可完成 23GW。此外,經濟部也表示,國內大型企業已購置 2025 至 2026 年離岸風場每年所產生綠電達 75 億度,明後年綠電占比將再增加,綠電交易將更活絡。
值得注意的是,台積電去年購買了市場超過一半的綠電量,導致其他中小企業恐難達成碳中和。經濟部表示,會面對問題、有效率解決綠電設置相關困難,例如協助降低離岸風電業者設置規費成本,協助如期併網發電,並修法規範新建物應屋頂型設置光電,優先推動漁電共生。
此次調整綠電分配機制,旨在平衡企業綠電需求與分配公平,為台灣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創造更具競爭力的環境。然而,如何確保綠電分配的公平性,避免大型企業壟斷綠電資源,仍是政府需要持續關注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