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於2025年3月6日發布震撼全球貨櫃海運市場的行政命令,此命令包含18項措施,其中一項針對使用中國製造船舶的航商課徵高額費用,預計將引發全球海運業劇烈震盪。這項政策以「振興美國造船業」為由,將對進入美國港口的、中國製造船舶占比超過25%的航商課以重稅。
此舉被視為美國進一步排除中國大陸海上供應鏈的策略,可視為川普政府時期「非紅鏈海運計畫」的升級版,從過去的「喊話」正式進化到具體的行政命令,其影響力不容小覷。
令人關注的是,台灣的貨櫃海運三雄—長榮、陽明、萬海—卻可能因禍得福。根據國際專業機構的統計數據,長榮、陽明、萬海三雄現有及在製船舶中,大陸製造船舶占比均未超過25%,甚至長榮在大陸訂製船舶比重僅為23%,其北美航線船舶更完全沒有大陸訂造船舶。這意味著,他們將有效避開這場即將席捲全球的「完美風暴」。
相較之下,許多國際航運巨頭則面臨嚴峻挑戰。例如,中遠和東方海外兩家公司的整體陸製船占比高達51%;以星(ZIM)為32%;地中海航運(MSC)更驚人地達到94.5%。此外,馬士基(Maersk)、赫伯羅德(Hapag-Lloyd)、達飛(CMA)和海洋網聯船務(ONE)的大陸訂製船舶比重也分別高達68.9%、68.4%、64.4%及61.1%。這些數據清楚顯示,此行政命令將對這些航商造成巨大的經濟壓力。
- 受惠者:長榮、陽明、萬海等使用中國製造船舶比例低的航商。
- 受衝擊者:地中海航運(MSC)、馬士基(Maersk)、中遠、東方海外等使用中國製造船舶比例高的航商。
- 事件背景:美國意圖透過此行政命令振興國內造船業,並減少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
- 事件影響:全球貨櫃海運市場將面臨重新洗牌,並可能引發更激烈的國際競爭。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港商李嘉誠擁有的巴拿馬運河兩端港口出售給美國財團貝萊德的事件,也突顯出全球海運業碼頭競爭正日益加劇。此行政命令的實施,將進一步加劇此趨勢,全球海運版圖的變化值得持續關注。
國內航運業者指出,美國此舉是川普政府時期政策的延續,並非一時興起,顯示美國政府已將「非紅鏈海運」列為長期政策目標。這項突發事件的發展,將直接影響全球貿易格局和海運產業的未來走向,後續發展值得密切觀察。